风向标

上海空位咨询丨不懂人性,做不好营销

时间: 2025-09-25 来源:  作者: 

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,不少企业陷入 “产品很好,销量很差” 的困境。上海空位咨询深耕营销领域多年,通过服务数十个行业案例发现:所有卖不出货的企业,几乎都踩了同一个坑 —— 只盯着自己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参数,却忽略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。他们反复强调 “我们用了专利技术”“我们的原料有多稀缺”,可这些专业信息对消费者而言,要么听不懂,要么不关心。营销的本质是连接产品与用户,若不懂人性、抓不住用户需求,再优质的产品也难以触达市场。

一、消费者不懂专业知识,别让 “术语” 挡住购买路

多数消费者并非行业专家,对产品背后的专业知识往往一知半解。上海空位咨询曾对家电行业做过调研,结果显示:超过 80% 的消费者在选购空调时,记不住 “APF 能效比”“变频压缩机型号” 等专业参数,却能清晰说出 “一晚一度电”“静音不吵人” 这类直观利益点。

早年某空调品牌在推广新品时,主打 “APF 值 4.8,远超国家一级能效”,广告投放了 3 个月,销量始终平平。而格力空调则剑走偏锋,用 “一晚一度电” 的通俗表述替代专业术语,瞬间击中消费者 “想省电” 的核心诉求,即便定价更高,依旧卖到断货。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护肤品领域:有些品牌执着于宣传 “烟酰胺 5% 浓度、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添加”,消费者看完一头雾水;而珀莱雅直接打出 “28 天提亮肤色,熬夜也能有好气色”,用用户能感知的效果替代专业成分,迅速打开年轻市场。

上海空位咨询认为,营销的第一步是 “说人话”。企业无需把专业知识全盘抛出,而是要将其转化为消费者能听懂的 “利益语言”—— 把 “专利过滤技术” 说成 “喝水不用等,直饮无异味”,把 “高支棉面料” 说成 “机洗 50 次,不变形不褪色”,才能让消费者快速理解产品价值。

二、消费者不关心科技,只关心科技带来的 “好处”

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很多企业陷入 “科技崇拜”,误以为只要亮出先进技术,就能打动消费者。但上海空位咨询通过用户访谈发现:消费者从不关心技术本身,只关心技术能为自己解决什么问题。

苹果手机的发布会从不堆砌 “骁龙 8 Gen2 处理器”“LPDDR5X 内存” 这类参数,而是聚焦 “A17 Pro 芯片,能流畅运行 3A 游戏,剪辑 4K 视频不卡顿”“续航比上一代提升 2 小时,出差不用带充电宝”—— 这些都是科技转化后的用户体验。戴森更是 “科技翻译大师”,它不会强调 “马达每秒转动 12 万次”,而是告诉消费者 “吹风机 3 分钟吹干长发,吹完不毛躁”“吸尘器能吸起硬币大小的颗粒物,缝隙灰尘也能清干净”。

反观某些新能源汽车品牌,早期宣传 “800V 高压平台,SiC 碳化硅模块”,普通消费者根本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;直到后来调整话术,改为 “充电 10 分钟,续航 200 公里,比加油还快”,销量才开始大幅增长。

三、消费者关注 “自我需要”,营销要踩中 “人性痛点”

无论是避开专业术语,还是翻译科技价值,核心都指向一个原则:营销要围绕消费者的 “自我需要” 展开。上海空位咨询的核心洞察是:用户购买产品,本质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痛点、满足自己的欲望,而非为企业的 “技术实力” 买单。

元气森林的崛起就是典型案例。它没有宣传 “赤藓糖醇替代蔗糖,符合国家 GB 2760 标准”,而是直接主打 “0 糖 0 脂 0 卡,喝了不长胖”,精准击中年轻人 “想喝甜饮又怕胖” 的痛点,上市 3 年就做到年销百亿。海底捞也深谙人性:它不强调 “服务流程标准化,员工培训体系完善”,而是用 “生日送蛋糕、美甲免费做、手机没电有充电宝” 等细节,满足消费者 “被重视、被照顾” 的情感需求,即便火锅定价高于同行,依旧客流不断。

再看母婴市场,某品牌推出婴儿辅食时,最初宣传 “采用食品级 PP 材质,通过 SGS 认证”,销量平平;后来改为 “宝宝咬着也安全,加热不释放有害物质”,瞬间戳中家长 “担心孩子健康” 的核心需求,销量暴涨 3 倍。上海空位咨询,王庆永老师的空位营销理论中强调,好的营销不是 “自卖自夸”,而是 “站在用户视角解题”—— 先搞清楚用户有什么烦恼、想要什么结果,再告诉他们 “我的产品能帮你实现”,才能真正打动人心。

营销的本质是 “懂人”,而非 “懂产品”。上海空位咨询多年的实践证明:那些卖不出货的企业,并非产品不够好,而是没能跳出 “自我视角”,忽略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。与其在专业术语和技术参数上浪费精力,不如像格力、苹果、元气森林那样,用通俗的语言、可感知的好处、精准的痛点解决方案,搭建起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桥梁。毕竟,消费者买的从来不是 “你的技术”,而是 “技术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”—— 不懂人性,再努力的营销也只是 “自说自话”。